English

福州:防洪防涝巨资投入值不值?

1998-07-13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高建进 我有话说

堤外,百年未遇的闽江特大洪水翻滚而来;堤上,防洪抗涝大军正按部署有条不紊展开抢险救灾;而堤内,城区不仅安全度汛,就连往日大雨即淹的“内涝”也没有发生。且看——

今年6月,福州市遭受百年未遇闽江特大洪水袭击。然而洪水在榕城面前悄然退去,波澜不惊。人们在庆祝福州市顺利完成“保省城、不死人、少损失”的防汛目标时,那场巨资投入防洪涝设施建设值不值的争论也随之平息。事实又一次证明:水火无情,重在预防;投入有道,效益巨大。

洪灾过后一笔帐

6月中旬以来,闽北地区普降暴雨。据水文部门测量,当时闽江福州段上游的水口水库入库流量达3.67万立方米/秒,最大下泄流量3.37万立方米/秒,为水口水库建库以来最大下泄量,也是闽江流域百余年来最大流量。这场特大洪水来势猛、强度大、持续时间长,危害十分严重。

然而,福州市内的北港北岸却经受了洪水的考验,保住了城区的安全,而这里是福州市最主要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商业中心。更让人高兴的是,城区在排涝设施的作用下,又避免了城区内涝的发生。以前大雨即涝的城区,如今在暴雨面前,运转自如,乃至于许多市民只知闽北发生了水灾,却不知福州市也受到特大洪水的袭击。据初步测算,福州市在此次特大洪灾面前,可减少损失高达123亿元。

实际上,福州市防洪涝设施早在1992年的“7·7”特大洪灾时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,当时闽江最大流量为3.03万立方米/秒。在那次50年一遇的洪灾中,福州市因防洪设施保护,减少经济损失36亿元。

与数十亿乃至上百亿元的财产受到保护相比,福州市近几年来防洪防涝设施的建设上投入了多少资金呢?

三个决策带来三大防洪工程

福州市位于闽江入海口处,闽江在这里分南北两支穿城区而过,历史上,洪涝灾害可谓“家常便饭”。为此福州市九十年代初决定投入1500万元实施加固北港北岸防洪堤一期工程;之后又接连上马了二期三期防洪堤建设工程,总投资达1.6亿元,加固或新建成的防洪堤总长达108公里。防洪堤是福州市防洪抗灾的生命线:福州市大部分城区的高度只有6至7米,今年“6·23”洪水到来时,城区某处水位已达8.78米,也就是说,当时的闽江已是一条“悬河”,若没有防洪堤,福州市将全城淹没。

为了确保防洪堤建设经费及时到位,福州市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于1991年起向企业、经营单位、保险部门等开征堤防维护费,到现在一年可征收5000多万元。这项费用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,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社会和经济效益。

以前,每当洪水到来时,闽江水位上涨,倒灌城区内河,内涝随之发生。城区一些地势较低的地方往往是小雨小涝,大雨大涝。此外城区内河堵塞,排水不畅,以及抽水排涝能力不足,也是造成内涝的重要原因。

有关部门向记者介绍了福州市解决内涝的思路和举措。其一是32条城区内河的综合治理。前几年福州市内河脏、臭、堵,是个老大难问题,也是市民关心的焦点。近几年来,福州市相继投入2亿多元进行综合整治,两年共拆除内河两岸各类建筑13万平方米,清淤达63万方,内河景观已发生根本性改变,河道的蓄水排涝能力显著增强。其二是新建或扩建东风、五四等四个排涝站,抽水排涝能力达到每秒200立方以上。其三是投资1200万元对城区三大低洼地进行改造,把其防涝标准从5.5米提高到7米以上。这三大举措使福州市在今年持续的暴雨面前,免受内涝之苦。

福州市第三个重大决策是决定沿着北港北岸防洪堤修建50米宽、25.8公里长的江滨大道。这条以“东西连接、堤路结合、商贸走廊”为设计思想的江滨大道,将城区的防洪标准从百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。年初时根据气象部门预测,今年是多水年份。市领导又提出江滨大道某段5.7公里长路段必须在汛期前完工。这一决策,使往年这一常常漏水的危险地段,不再成为心头之患。有人说江滨大道在这次洪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,体现了市领导的远见。

且看福州如何抗击特大洪水

应该说,除了设施配套之外,临场指挥调度也是防洪防涝的重要环节。在多年的抗洪抢险中,福州市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高效运转的防洪抗灾机制。根据《福州市防洪抢险手册》,全市各级党政领导都有十分明确的包区、包片、包堤、包闸或包库的工作责任制。手册中有详细的水文数据、内涝概况、驻军抢险力量以及防洪作战方案等。汛前,市领导多次带队进行安全大检查,对安全隐患及时进行了加固处理,并明确了今年抗洪抢险的重点。

在闽江洪峰到来前,省防汛指挥部决定水口电站提前放水,福州市也同时决定城区排涝站开始提前抽水,以降低内河水位。市委书记赵学敏提出要克服麻痹、侥幸思想,全力投入抗灾。正因如此,当特大洪峰来临时,福州市得以从容应对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